姓氏起源
- 请输入您的姓氏(中文):
每一个姓氏背后,都有一段历史 · · · · · ·
-
蹇姓姓氏渊源蹇[蹇、謇、褰、搴,读音作jiǎn(ㄐㄧㄢˇ)]
一.姓氏渊源:
第一个渊源:源于子姓,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蹇叔之后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蹇,通"謇",又与"褰"、"搴"通。
蹇叔,子姓,原先是春秋时期的宋国名士,与百里奚是至交好友,曾多次救助过百里奚。后百里奚在秦国为相,向秦穆王推荐了蹇叔,蹇叔后来在秦国成为一代名相。他和百里奚一起,辅佐秦穆公教化民众,安施变革,兴利除害,使秦国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了,秦穆公最终也成就了春秋霸业。
蹇叔的子孙后代以先祖为荣,以其名字为姓氏,称蹇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第二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蹇重,属于以先租名字为氏。
史籍《风俗通义》中记载:战国时期魏国有蹇重。三家分晋后的魏国,曾一度强大,其时蹇重为魏国魏文侯魏斯时期的重要谋臣,姬姓,功秉一时。
蹇重的后代以先祖名字为姓氏,世代相传为蹇氏。
楹联典故:
千里行师,老成进谏,三朝着绩,银印增荣:上联说春秋时期的蹇叔,原寓居宋国,后经百里奚推荐,秦穆公用他为上大夫。穆公要远袭郑国时,他极力谏阻,未被采纳。出兵时,他到队伍前哭着送军中的儿子,说:"晋国军队肯定在崤山抵御秦军,你必死在那里。我等着收你的尸骨吧!"结果正如他所说,秦师全军覆灭,孟明视、西乞术、白乙丙三名大将都被晋人俘获。下联说明朝时期的巴县人蹇义,字宜之,原名珞,明洪武年间进士,宫中书舍人。明太祖曾问他:"你是蹇叔的后人吗?"他叩头不敢回答。太祖见他诚实,为他改名为"义"。明成祖时,曾辅佐太子监国,军政大事都依靠他,后官至少师。历官五朝,在明成祖、明仁宗、明宣宗三朝,尤其显赫。后来的明仁宗、明宣宗分别赐他银印。